时间:2022-07-01 13:47: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6525  

亩产马铃薯3032.47公斤创中度盐碱地单产新纪录

酸土豆如果种在盐碱地上会怎么样?

当一场关系到全国5.5亿亩盐碱地综合利用、关系到中国人饭碗的种业会战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希望之田”打响,喜讯此起彼伏。

6月29日,乐陵西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科院在东营黄三角农业高新区含盐量5‰的盐碱地上,选育出耐中度盐碱的马铃薯新品系“Z1281”。经“选育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新品种”项目测产专家组实测,亩产达到3032.47公斤,创造了中度盐碱地马铃薯单产新纪录。

这是2022年一个土豆的野心。成绩的背后,是乐陵西森马铃薯育种团队在盐碱地5年的坚持,也是西森马铃薯产业集团20年种业科技会战的坚持。

测产专家组对耐中度盐碱马铃薯新品系“Z1281”进行了测产验收。

五年磨一剑

盐碱地种植“高产马铃薯”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是一种低产田。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可利用盐碱地约5.5亿亩,是“沉睡”的宝贵资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固中国饭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营有340万亩盐碱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难开垦的盐碱地之一。

这里的土地曾经被厚厚的白色结晶盐覆盖,几乎没有植物。

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发展耐盐碱作物对增加土地增量意义重大,对保障我国粮仓和饭碗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为了让“金疙瘩”在“绝症之地”生长,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先行者锚定了广袤的盐碱地,开始探索耐盐碱的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和田间应用在国内外仍接近于一片“无人区”。如果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差距就会被填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你不得不进口薯条、薯片、全脂面粉和变性淀粉。盐碱地种土豆再难,也得干!”生长在盐碱地上的乐陵市喜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喜森,决心培育一种能“喝盐水”的马铃薯,造福同样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

2017年,乐陵西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科院共同承担了山东省耐盐马铃薯育种项目,并在东营黄三角农业高新区设立了研究基地。乐陵市西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胡柏耕带领近30名马铃薯育种栽培专家团队,联合国内外18家科研院所,收集了6700多份不同的种子资源,开始了耐盐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合作研究。

从常规育种到耐盐育种,这个转变并不容易。“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但盐碱地育种就像‘穷途末路拔将军’。”胡百庚感叹,这部作品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最难的是没有育种的“料”,一切从零开始。“我们刚在东营大田养殖的时候,种了300多亩地,一亩地就是3500棵树,就活了几棵苗。植物很小,叶子也很小,让我们一时看不到希望,心情很复杂。”

坚持还是放弃?“这是养殖企业应该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也是集团的发展方向。”梁锡森说。

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研究,科研团队在盐碱地筛选了175224株单株、6670个资源/品系、167个品种的746个杂交组合,筛选出35份耐盐碱材料,其中综合性状优良的耐盐碱材料有8份,相当于平均1000份材料中只有2份是最好的。

其中,“西森6号”在轻度盐碱地表现良好,2020年平均亩产达到4413公斤,亩产收益6000多元,填补了我国耐盐碱马铃薯的空白。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一马铃薯新品种具有耐盐高产的特点,建议在环渤海盐碱地加大示范面积,加快审定推广。

“良种”配“良法”

耐盐碱品种3年推广到万亩。

目前,东营黄三角农业高新区300亩马铃薯示范田正迎来收获季节。经过连续四年在轻度盐碱地上的试验示范,2022年,耐盐碱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黄三角农业高新区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基地示范推广。6月23日,农业高新区邀请专家对基地种植的“西森6号”马铃薯进行了测产,亩产达到4100公斤。

种植户崔光华说,盐碱地土豆亩产8200斤,每亩产值4784元,扣除种肥等农资和人工成本,每亩纯收入2284元。

马铃薯育种栽培专家崔说,之所以创纪录的“西森6号”能在盐碱地获得高产,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该品种高产、优质、抗病、耐盐;其次,在轻度盐碱地上,研究人员采用了马铃薯耐盐栽培技术,包括整薯播种、覆盖技术、使用新型改良剂、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等。,开展了中高盐碱地套种马铃薯、碱蓬立体多样化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优质高效。

盐碱地创造高产不容易。这背后是长期的奔波,夜以继日的努力,未知的艰辛...几乎每周,崔都要从乐陵到东营往返400公里。作为马铃薯耐盐育种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他经历了住集装箱、吃泡面的艰辛,和同事们一起在“不毛之地”选育出耐盐马铃薯新品种。

目前,西森集团建立了耐盐碱马铃薯资源库、耐盐碱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了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体系,育成了6个轻度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集成了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

从2021年开始,思森计划在黄河三角洲推广耐盐品种和配套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三年内,他们的推广目标分别是1000亩、5000亩、10000亩。“我们还将协助种植者销售,尽快实现耐盐马铃薯的产业化。”胡庚说。

技术点燃新的“土豆”之光

让中国引领世界马铃薯育种。

培育一个马铃薯新品种有多难?胡柏庚说,培育一个新品种,10年时间不是最长的。从数量上来说,只有10万个杂种才能产生一个品种。

它是种子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到中国人饭碗的安全。基于这样的认识,思森集团21年来一直坚守,把科技创新作为马铃薯育种的重要支撑,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从无到有,成功培育出33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在马铃薯育种行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梁锡森说:“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近年来,乐陵市建立了对口帮扶喜森养殖业的长效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

从2017年开始,每年4月,崔和他的同事们都会来到东营,进行育种试验田的规划、准备、播种、调查、收获、杂交等工作。如今,曾经皮肤白皙的崔,作为一个皮肤黝黑的人,经历了海风和烈日的洗礼,却从未后悔过。“看着盐碱地里挖出来的‘金疙瘩’,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们很欣慰,很幸福。”崔说,这种对种子的特殊感情激励着Hissen的研究人员不断前进。

和崔一样,梁锡森领导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专注于马铃薯种子研究和育种。截至目前,海森集团投入的养殖资金已超过40亿元。赫斯集团和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和实施了21项国家、省、部级RD重点项目和RD自主项目。“西森”脱毒原种和种薯生产能力分别达到8亿粒和20万吨,占国内种薯市场份额的10%以上,规模和产能均居全国首位。

马铃薯产业群品种推广到3150万亩,在全国创造经济效益190.2亿元。“西森马铃薯种子不仅要造福中国,也要造福世界。今后,全国三分之一的马铃薯田将使用希森脱毒种薯,使中国马铃薯育种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梁希森目标坚定。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