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4:35: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1408  

处方药零售变局:步入全渠道融合3.0时代

中国处方药零售市场在过去三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整体市场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在政策层面,新医改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目标是实现低成本、高可及性和高质量之间的再平衡。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深入,形成了医药分开、分级诊疗、智慧医疗三大政策支柱,对处方药零售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0年,全球疫情将冲击医药行业,加剧医药市场格局的变化。2021年,整个终端将呈现恢复性增长。零售药店、院内自费药店、电商B2C将在2020年以来疫情下需求上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渠道增长。

在医保控费、药占比、带量采购等政策的综合影响下,零售药店处方药占比持续提升,增速高于OTC。抗癌药和免疫调节剂引领着零售终端所有药品的增长,对药店的专业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成专业化的趋势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处方药的零售价值越来越清晰。

医药分开旨在打破“以药养药”的原则。随着零售医保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数字化平台的发展促进处方外流,医药分开将大大增加零售渠道在药品销售中的比重。未来,药品零售渠道将逐步承担更多的服务功能。

此外,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鼓励医联体和消费专科建设。基本医疗制度将逐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为入口的医疗体系将不断产生。零售渠道将在药品分销、药房服务和疾病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智慧医疗将在分配端和供应端优化医疗体系。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的兴起,可以大大提高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效率,为医疗服务各方的融合与合作提供动力和支持。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21年处方药零售行业发展趋势年度洞察报告》中提出的处方药零售市场发展指数,我国仍处于“两高两低”的形态:我国处方药零售占比和规模效应仍有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人均零售药店数量已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药品零售市场增速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未来发展势头可期。

2021年5月,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政策出台,创新药纳入其中,对药店的专业化运营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各地医保局对各地“双通道”药店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医保定点资格满2年,同类品种经营经验满2年;有2名以上在职执业药师;具有冷链仓储等配套设备;具备电子处方流通平台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经营面积100平方米以上;与双渠道药品一级代理商或生产厂家的供货合同等。

患者期望买到好药,尤其是重症患者。专业药品的可及性是未来专业竞争的基础。此外,做好日常疾病诊疗和指导服务也是药店从同质化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

服务痛点依然存在

患者对专科药店的需求也有痛点。在求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买药人的选择不再是两点一线。面对零售药店的优劣势,绝大多数购药者提出了“唯利销售、药价高、用药指导不专业”三大痛点。

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医疗健康项目中国区负责人陈柏平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零售药店作为基础医疗的另一个入口,近两年已逐步将运营模式转变为全链条服务,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所有用户的旅程管理能力和线上能力,实现全链条价值最大化。但目前处方药零售在消费者粘性、慢病管理、药师能力建设、患者引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痛点。

事实上,数据显示,我国与国际标准水平的差距是比较小的,是国际平均水平的65%。

今年年底,我国零售药店将逐步步入零售药店3.0全渠道融合时代,这将对零售药店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零售药店应在专业药学服务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拓展消费者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BCG医疗保健项目中国区核心成员刘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们对处方药的零售也有一些初步的建议。首先,我们认为可以推动外部合作,建立立体化的能力提升方案,赋能零售药店构建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包括处方药零售商和相应的药企,通过完善外部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患者的服务能力。”

据介绍,目前在一些相应的赋能中,内容缺乏完整性,在激励机制的形式上可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目前单个药企对零售药店工作人员的培训通常只针对某一特定产品,较少涵盖疾病的整体知识,导致药师难以形成知识闭环,缺乏对患者长期管理的能力。

其次,通过药企、协会的多方合作,赋能零售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打造立体化培训方案,塑造全方位服务能力;最后,是加强医保和医疗机构的主体衔接。比如零售药企加强与互联网医院、家庭医生的合作。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